疫情已经第三年了,家长在工作上的焦虑比较普遍,但是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给家长带来的烦恼更多、更明显、更让家长忧心忡忡。比如孩子在家自主学习意识差,厌学,和孩子沟通困难。
学习测评指导有什么效果吗?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们先思考一个类似的问题。如果我们身体不舒服,严重了你会怎么办呢?我肯定会去医院看医生不对。如果医院医生上来就开药给你,你会对医生的这种自信赞美吗?不但不会,反而会怀疑医生的专业能力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孩子的学习或者是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,在不了解原因的前提下,直接随口给你方案,你觉得能解决问题吗?
这就是为什么你听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课程?当时觉得很有道理,但回到家依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
说到这里,你应该能理解了,想要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、偏科问题、厌学问题,手机成瘾,社交困难,情绪障碍,亲子沟通,家庭教育的问题,必须先做测评看看,测评必须科学精准。我了解到有些学生从前做过一些普通测评,一般都是问一些主观问题,例如:你觉得以上答案非常符合,符合,一般,不符合,哪个答案更接近?我们专业人士认为这样的测评太过主观。专业的测评要避免更多的主观判断,才能增加测评结果的精确度。
那我过去使用的清华北大等单位研发的测评系统应该怎么测呢?那是一个掌握青少年成长特点后,再游戏化,场景化的测评系统。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,自然记录他的操作行为,捕捉孩子的注意神经,和脑行为的网络数据。这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测评由于太过主观造成的评分结果误差。其次,学能指导测评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,可以根据不同城市区域,不同年龄,性别,不同年级等,进行自适应算法,改变传统测评本土化数据不足,样本差异不足的问题。如果你觉得以上术语太抽象,没理解,那我举例帮你解释一下,如果一个人体检,血压超过130,不运动的时候心率超过90以上,一般就认为血压高、心率过快,这叫定性,这个测评值还需要分析患者的先天性遗传性等因素,不能直接用药降压或者降心率。就像孩子的学习问题,情绪问题,人际关系问题,行为方面的测评,还要考虑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定量。举个例子,如果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跟你家孩子一样的状态,你家孩子每天干啥别人也都干啥,你没学习所有人也都没学习,你也就不会认为孩子目前的问题是问题了,当然,你也看不到问题了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这跟贫富差距悬殊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道理。所以记住我刚说过的那句话,学习也好,选大学专业也好,都要经过测评,但是测评不能只定性,还要定量分析,测评不能只有主观评价。
同年龄段的样本多,呈现的数据结果才更客观。用数据说话,才能看到孩子当下出现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,然后再匹配解决方案,才能对症下药。
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,测的内容是什么呢?是通过数据,呈现孩子在学习上哪方面能力是优势,哪方面是短板,用优势长板的学习方法去学习,避免总在补短板,浪费时间和精力,又不见效果,学的很吃力。适合学霸A的学习方法,一定不适合学生B。每个孩子都有在学习成绩这件事情上能突破的优势,或者叫长板,找到自身学习方面的这个优势长板,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和学习方法,学起来才能不费力,又有成效,孩子自信心也能越来越足。一个学生通过测评知道了自己的学习潜能,也就知道了大学适合学什么专业,学起来不费劲,学好、学精、考研就业有竞争优势。
除了学习潜能,性格方面会不会影响学习呢,比如和同学、老师的社交习惯,会不会影响学习?有没有可能上了大学慢慢对自己的大学专业失去兴趣?这些问题测评都能告诉你真相。如果兴趣、性格、能力都适合学某一门专业,将来从事这个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。让孩子有了目标,有了对长大后的期待和向往,再回归当下学习才能更有动力,这些通过一次测评也能拨开迷雾。
还有孩子目前心理意志品质和生命活力怎么样,有没有表面看上去一切安好但内心却焦虑彷徨呢。有没有影响到学习,是怎么影响的?这些都可以通过指标一目了然。
好了,相信你已经对测评是什么?怎么测?已经了解啦。就是:测评,诊断,解读、给指导方案。这样就解决孩子自身由于自律能力差,家长从别处学了方法但是无从下手的困惑。
最后我说一下权威性,测评是由清华,北大,北师大,中科院,心理学,教育学,脑科学AI技术专家共同研发的,目前已经在十五个省份,三百多所学校,共收集了超过三十万样本。
根据多年教育工作经验,我告诉各位,孩子小时候都是求知欲满满,但是教育方式错了,会让孩子长大后对学习这件事躺平。就像我们家里养的各种花卉绿植,你买花买绿植的时候,是不是人家告诉你,有的喜阴、有的喜阳、有的三天浇一次水、有的半月浇一次水?所以不是阳光,水分,肥料越多越好,要找到孩子的特点,才能因材施教,了解自身学习特点,接下来怎么学习,买哪些辅导资料,怎么使用才能将学习资料发挥最大功效,不用求助别人,学生自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指导老师,即使居家自学,也不会乱了阵脚。而学习这件事,本就该是这样不是么?
最后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,物理学家杨振宁如果学生时代选择了化学,他能得诺贝尔化学奖吗?如果杨振宁当初选择学汉语言文学,他能获得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吗?如果杨振宁年轻时候是学医的,他能获得屠呦呦的诺贝尔医学奖吗?屠呦呦、莫言、杨振宁的选择学科互换,他们几乎都不太可能有今天的科学成就,因此,一定要重视对自我的诊断了解和方向选择。
想了解更多情况,请点击关注,或给我发信息吧。
本文由 哥弟网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dnhd.com/84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