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印度电影《水》上映,这部电影由女导演迪帕.梅塔执导,获得2006年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;同年还获得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摄影、最佳配乐和最佳女主角(Seema Biswas)三项大奖,在2007年还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-最佳外语片。
这部电影是女导演迪帕.梅塔要素三部曲的第三部,导演以小见大,用女性视角将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女性在童婚制度的影响下,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印度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,其中绝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,印度教最重要的法论《摩奴法论》中规定女性屈从于男性的地位,她们永远活在男性威严之下,毫无地位可言。
在1931年,72%以上的女子年龄不到15岁就结婚了,换句话说,大部分都是童婚。不少印度教经典规定了童婚的习俗。
可见,童婚对印度女性来说,是司空见惯的事,电影《水》讲述的就是在寡妇院发生的事,并深刻揭露出童婚对印度女性的伤害,让人震惊之余下,又对宗教,法律,伦理之间的关系产生深深的思考。
1. 寡妇院年纪最小的寡妇,竟是8岁的曲亚
曲亚是8岁的小女孩,她什么都不懂的时候,就已经结婚了。可惜,丈夫身体不好,患了重病,曲亚看着离世的丈夫,眼里没有悲伤。
但是曲亚的父亲却问她:曲亚,你还记得自己结过婚吗?
曲亚摇摇头,父亲又说道:以后,你要去寡妇院了。
曲亚不解的问:我要去多久呢
父亲没有回答,而是默默的为曲亚剃了光头,在印度,只要丈夫离世,妻子必须剃光头,而且要被送去寡妇院,永远不能再结婚。
8岁的曲亚就这样被父亲送到了寡妇院,她发现寡妇院的生活跟她想象的很不一样,她想回家,可是她被寡妇院的院长呵斥:我们都是姐妹,以后都得在这个屋檐下生活,对我们而言,我们只有一半活着。
但曲亚却反问院长:可是我们还有另一半还活着啊。
曲亚的童言无忌激怒了院长,在这里,院长就是权威,从没人违抗她,在她的心里,法规是至高无上的,绝对不允许被质疑。
曲亚的反抗精神让院长不满,这时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迪迪(在寡妇院呆了很多年的副院长)出手了,她帮助了曲亚,才免于被院长责难。
曲亚见到一个70岁的婆婆,她时刻都在向曲亚倾述,结婚时吃的甜食是多么好吃,自从9岁当了寡妇之后,她再也没有吃过甜食了。
因为在印度,寡妇是不能吃甜食的,只能清淡饮食。
善良的曲亚偷偷溜了出去,去街上给婆婆买了甜食,婆婆虔诚的接过甜食,一口吞下,可是,当晚她却离世了。
婆婆离世后,身后事是个棘手的问题,院长翻遍了婆婆的家当,没有值钱的东西。这时候,年轻美丽的寡妇卡利亚尼出现了,她拿出自己的家当,为婆婆办了后事。
2. 卡尼亚尼的反抗之路,终究不过是一场幻梦
卡尼亚尼是寡妇院最美丽的女人,她也是9岁守寡,此后就一直在寡妇院生活。因为她的美貌,被权贵看中,院长就利用卡尼亚尼,收敛钱财,表面上说是为了寡妇院的开销,实际上是为自己敛财。
在院长的眼里,卡尼亚尼只是一件有价值的物品,每周都会送卡尼亚尼去对岸服侍权贵,卡尼亚尼也不敢反抗,因为除了寡妇院,她无家可归。
所以,在寡妇院里,只有卡尼亚尼是能留长头发的,她甚至还有一些院长特许的权利,她可以独自住在阁楼,可以养宠物小狗,甚至还有些许私房钱。
曲亚很喜欢小狗,跟卡尼亚尼相处甚好。一天,小狗跑出了寡妇院,曲亚和卡尼亚尼都去街上寻找,匆忙之间,曲亚不小心碰到了那洛衍,那洛衍看到了美丽的卡尼亚尼,瞬间坠入情网。
他对卡尼亚尼展开了疯狂的追求。他知道卡尼亚尼是寡妇,但是他并不在意,只追求爱情。
他甚至告诉母亲,自己要娶一个寡妇为妻。他的真诚感动了卡尼亚尼,他们在曲亚的帮助下,开始了约会。
在交谈中,那洛衍无数次鼓励卡尼亚尼不要受传统思维禁锢,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。在爱情的鼓励下,卡尼亚尼重拾信心,决心要离开寡妇院,跟那洛衍结婚。
卡尼亚尼把这个决定告诉曲亚,曲亚却在不小心中说漏了嘴,院长知道后,很生气,她大叫着:寡妇是不可能结婚的。
气急败得她拿着一把剪刀,剪掉了卡尼亚尼的头发,还把卡尼亚尼锁在房间里。还告诉卡尼亚尼,趁早断了这种愚蠢的想法。
迪迪看不下去,她的内心很纠结,当宗教信仰和内心的追求矛盾时,是该如何抉择呢?百思不解的她决心出门寻找答案,她遇到在河边的梵者,问梵者:为什么寡妇要过的这么凄惨,不能结婚呢?
梵者回答:寡妇有3种选择,可以嫁给她的小叔,也可以陪死去的丈夫一道火葬,或者终身不能再嫁。
但是梵者又补充了一句:其实新出的法律出来了,寡妇是可以结婚的。
迪迪却说: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?
梵者回答:因为不利于我们的法律,自然是不会让你们知道的。
听了梵者的话,迪迪若有所思,回家的路上,她听到路人说道甘地的名字,瞬间受到了鼓舞,回到寡妇院之后,她赶紧将卡尼亚尼释放了出来。
在众人的围观下,院长对着卡尼亚尼说道:你一旦走出寡妇院,以后我是不会再接纳你的。卡尼亚尼头也不回地的出去了,她找到那洛衍,商量结婚的事宜。
那洛衍希望卡尼亚尼能去自己家里见见父母,于是他们坐着船去对岸,船走到河中间时,卡尼亚尼的脸色很难看,她赶紧叫停了船夫,仔细询问那洛衍的父亲叫什么名字?
那洛衍回答了,卡尼亚尼就说了一句:掉头,我要回去。
那洛衍非常不解,他恳求卡尼亚尼多说一句话,但卡尼亚尼却冷冷的回了一句:你问自己父亲去吧。
那洛衍离开卡尼亚尼后,赶紧回到家询问父亲,当父亲说出令他不齿的话后,他明白了真相。他痛恨印度这个国家,也痛恨父亲的行为,于是他决定离开印度。
而卡尼亚尼呢,跟那洛衍分别之后,无家可归,她决定用死亡来结束自己的一生。在落日的余晖下,她在河里一遍遍清洗自己的身体,洗漱完毕后,她慢慢的走向了死亡。
第二天,寡妇院的人都得知了卡尼亚尼的死讯,为卡尼亚尼办好后事后,曲亚心事重重,她不止一次的对迪迪说:想离开这里,爸爸妈妈会来接她。
可是令迪迪没想到的是,院长竟然趁着她不在,连哄带骗的把曲亚送到了河对岸的权贵家里,她在船上见到奄奄一息,被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曲亚。
迪迪痛哭流涕,深感曲亚不能重蹈卡尼亚尼的后尘,于是她带着曲亚来到甘地的演讲地,她抱着曲亚聆听甘地的宣讲。
当她听到甘地讲出:长久以来,我一直深信,上帝的存在就是件真理。但现在我知道,真理就是上帝。
迪迪留下了眼泪,一直以为的困惑终于解开,她不顾一切的冲上前,希望甘地能收养曲亚。她跑着,大声呼喊着:这孩子是个寡妇,希望能得到甘地的照顾。
突然,她看到火车上站着那洛衍,那洛衍接下了曲亚,迪迪留着眼泪目送曲亚的离开,久久不愿离开。
电影给人的启示
电影中的婆婆,卡尼亚尼,迪迪的命运是悲惨的,她们几个只是寡妇中的缩影,一生被困寡妇院,终身不能再婚,并且只能清淡饮食,没有自由可言。
年轻的时候甚至会沦为权贵玩物,没有人权。电影中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,现实或者比电影残酷。
印度教经典规定:女孩子在月经开始之前,应把婚事定下来,谁不这样做,谁就是罪人。
信仰印度教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婚,所以在孩子几岁时就为孩子安排下婚姻,一方面是印度传统,女孩结婚要给男方彩礼,而男方不出钱。
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彩礼的负担让他们喘不过气,所以选择童婚,童婚可以省下一大笔钱。
从印度家庭观念来说,老人多希望多子多福,希望四世同堂,所以很多老人极力主张早婚。再加上印度社会重男轻女,几千年来,妇女地位一直都很低下。
女子从来都被视为家里的负担,她们没有同男子相当的教育权,就业权,没有经济地位。很多印度教父母都想尽早将这个经济负担抛出去。他们认为,越早将女儿嫁出去越好。
就如电影中的曲亚一样,经历童婚,又因丈夫离世而守寡,但最后却踏上寻找新的道路,她摆脱了寡妇的命运,或许会硬来崭新的人生。导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给我们思考的空间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法律制度的完善,有些事会慢慢改变,在努力之下,我相信,任何一切都值得期待。
本文由 哥弟网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dnhd.com/9800.html